

推动淮河蚌埠段实现生态蝶变
安徽省蚌埠市地处淮河中下游,是淮河流域中心城市和皖北区域中心城市。淮河流域横跨五省,从蚌埠市穿城而过,是蚌埠人民的“母亲河”。
蚌埠市以实施淮河蚌埠主城区段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工程(以下简称“靓淮河”工程)为抓手,以建设“堤固、水清、岸绿、景美、人和”的城市中心公园为目标,打造淮河流域生态系统治理样板。2023年,“靓淮河”工程被生态环境部作为全国“推进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实施”典型案例发布推介,获评安徽省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“十佳”创新案例。
民之所呼、必有所应,“靓淮河”工程应运而生
由于淮河“两头翘、中间洼”的特性,加上常年分洪、行洪、蓄洪,洪水携裹泥沙沉淀,抬高河床,淤积成滩,河道缩窄,导致洪水下泄不畅,航运船舶搁浅;河道滩地乱搭乱建、乱耕乱种、放牛放羊、偷倒垃圾等行为屡禁不止,淮河蚌埠主城区段一度成为城市脏乱差的“集中带”,让百姓“临河不见河、近水难亲水”。如何让淮河美起来、靓起来,成为蚌埠人民长期以来的共同夙愿。
“靓淮河”工程西起怀远荆涂大桥,东至长淮卫大桥,全长26公里(其中一期工程8公里),治理面积52平方公里,以“一川清、两滩靓、三脉通、十景红”为总体布局,实施包括河道切滩、清淤疏浚、生态修复、建设湿地公园等工程,推动蚌埠从“跨河发展”向“拥河发展”转变。
“靓淮河”工程秉持生态优先、民生福祉与防洪排涝、地域特色兼容的理念,着力夯实生态根基、涵养生态系统,统筹水资源、水环境、水生态治理,提升淮河流域生态建设水平;着眼将生态环境转化为普惠民生,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,增强岸线滩涂的观赏性、功能性和参与体验性,让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;将淮河文化、双墩文化、大禹文化等具有蚌埠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元素在规划中有机融合,让蚌埠特色在淮河蚌埠段生态经济带中充分彰显。
生态改善、人水和谐,“靓淮河”工程成效初显
蚌埠市着重在保护和修复淮河生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治理,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。
水环境质量更加优美。蚌埠市利用河滩湿地,因地制宜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入淮排污口湿地公园,强化水体自净能力,年净化污水处理厂尾水约900万吨。2024年1月—9月,主城区出境沫河口国控断面COD均值13.1mg/L,氨氮均值0.1mg/L,达到Ⅱ类水质标准,好于2023年同期的Ⅲ类水质,也好于主城区入境蚌埠闸上国控断面的Ⅲ类水质;主城区出境沫河口国控断面水质指数由2023年同期的5.1535下降到4.6310。
水资源利用更加合理。结合淮河丰水期短、枯水期长、丰枯水位变化大的特点,蚌埠市阶梯式利用滩涂地,丰水期过洪,枯水期变身“城市客厅”“市民公园”,枯水期新增蓄水480万立方米,全面提升“留水”“用水”效益。“靓淮河”工程一期建成后,蚌埠吴家渡水文站连年稳定达到48.35立方米/秒的生态流量保障目标要求。
水生态系统更加健康。蚌埠市因地制宜保护建设亲水生态岸线,自然岸线率达到86.4%。上游设置淮河荆涂峡鲤和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、淮河蚌埠段四大家鱼和长春鳊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,通过实施禁渔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等措施,加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力度。
水安全保障更加坚实。新建龙子湖枢纽工程,使城市东片区排涝标准从20年一遇提高到30年一遇。实施河道切滩、拓槽、疏浚、清淤,主河道拓宽至500米,主河槽泄洪断面增大30%;利用清淤弃土加固堤坝背水面,构筑堤顶宽度35米—65米的“超级堤防”,连续两年经受淮河洪峰考验。
人水和谐共生更加融洽。利用弃土堆砌的高位滩涂地,建设篮球、网球、足球、沙滩排球等体育场地共15万平方米,可同时容纳7万人规模的体育锻炼,成为蚌埠市民休闲娱乐、锻炼养生最大的“临水健身基地”“滨河体育公园”。
城市公园、会客四方,“靓淮河”工程成为示范
“靓淮河”工程将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充分结合,推动淮河流域生态治理呈现综合效应。
打造生态治理样板,推动淮河流域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。明确将生态资源和生态规律置于首位,在保护和修复淮河生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治理,厚植生态根基、彰显生态优势、放大生态效应。增强“绿化”功能,“靓淮河”工程将新增河道水面4000亩、湿地水面2600亩、新增城市绿地1.2万亩,成为贯穿东西的“生态绿轴”。增强“净水”功能,建设入淮排污口湿地公园,年净化污水约900万吨,有力推动水生态共享、一体化融合发展。增强示范功能,加强淮河流域一体化发展全域谋划和顶层设计,探索一体化推进、先行示范的共同行为准则,加强一体化示范区与周边区域联动发展。
挖掘生态经济价值,促进绿水青山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。提升了城市形象,通过生态系统治理、沿线路网建设、区域环境更新,淮河沿岸面貌显著改善,中心城区形象显著提升。激活了沿岸经济,随着“靓淮河”工程的效益不断显现,有效推动人气向沿岸集聚、商业布点向沿岸集中,有力撬动两岸商业、文化、观光等产业发展。优化了城市发展格局,“靓淮河”工程把淮河主城区段的生态资源有效转化为经济资源、发展资源,实现了城市从依河发展到跨河发展进而到拥河发展。
统筹协同综合施策,提升淮河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持续性。坚持系统治理、综合施策,由单向思维的“治水”转为综合思维的“兴水”,实现了“水清、河畅、堤固、岸绿、景美、人和、业兴”的综合效应。积极打造“生态绿轴、文化长廊、城市客厅、市民公园”,既保护了淮河自然生态,又彰显了淮河人文特质,更顺应了城市发展需要和两岸群众生活需求。
- 上一篇: 南水北调的起点和终点
- 下一篇:《人民日报》:《淮河水资源调度方案》批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