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蚌埠市“十三五”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实施
发布日期:2017年01月08日
浏览:1189次
蚌埠新闻网讯(记者沈明堂)日前,记者从市委宣传部了解到,《蚌埠市“十三五”文化产业发展规划》已通过规划论证,正式印发实施。
“十二五”以来,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,产业结构不断优化。文化产业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%,增加值年均增幅超过30%,总量、增速、占比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。建成了一批大型文化基础设施,培育了一批骨干文化企业,打造了一批文化产业品牌,大禹文化产业园区跻身国家级,文化创造活力得到有效释放,文化产业发展的“蚌埠探索”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案例,在全国范围推广。
为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,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培育蚌埠文化产业新动能,厚植蚌埠文化产业新优势,着力推进文化繁荣发展,推动建设创新型文化强市,根据《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》,我市精心编制了《蚌埠市“十三五”文化产业发展规划》(以下简称“规划”)。
据了解,“规划”实施期限从2016至2020年,规划区域涵盖市区及三县,“规划”明确了“十三五”期间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指导思想: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、四中、五中、六中全会精神,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,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,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,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,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,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以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,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,全面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,在转型发展中闯出新路,在促进蚌埠“建成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全面迈入全省第一方阵中发挥文化产业的价值引领和产业支撑作用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市文化产业将深入贯彻统筹协调、融合创新、龙头带动、品牌引领、人才兴文五大发展战略。在发展目标上,“规划”明确:到2020年,基本建立特色鲜明、重点突出、布局合理、链条完整、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,大禹文化产业园区成为全国一流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示范区,文化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,文化产业主要指标、整体水平、综合实力全面稳居全省第一方阵,基本建成文化强市。
“规划”提出,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实力更加强劲,产业发展继续保持中高速,投资年均增长15%,增加值年均增幅力争达到25%,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%,总量和占比稳居全省前三。新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显著提高,文化产业结构逐步优化,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。产业布局更加科学,形成“一园、一轴、一带、三区、多点”的产业空间布局,逐步实现蚌埠市主城区和怀远、五河、固镇等三县文化产业一体协同发展。产业体系更加合理,重点发展创意设计、文化信息传输、文化产品设备制造、文化旅游等八大文化产业门类。培育年收入达百亿元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航母1户,年收入达50亿元的龙头文化企业2-3户,年收入达10亿元的重点文化企业10户,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量年均增长10%以上。发展载体更加多元,重点打造国家级大禹文化产业园,建成全国优秀文化产业示范园区。争创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,省级文化、广电、新闻出版等园区(基地)力争增加到10个。争创2个文化旅游强县(区)、2家省级以上全域文化旅游示范区。推进文化产业项目更多进入省、市重点项目库,投资总额达到500亿元。市场体系更加完善,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达到25%,建成皖北及淮河流域文化产品集散地。文化贸易实现新突破,力争文化对外贸易额实现翻一番,提升蚌埠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。
“规划”还明确“十三五”期间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重点任务,未来几年,我市将继续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,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依托蚌埠文化资源、产业基础、交通区位和创新人才优势,聚焦八大主导产业,加速产业融合,培育新兴业态,延伸创新链条,壮大市场主体,优化功能布局,完善市场体系,加快转型升级,实现提质增效。
为确保“规划”顺利实施,我市还明确了保障措施,要求各县区及相关部门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机制,完善统计体系,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,强化协作,共同推动各级文化产业政策落实、项目落地、工作落细。通过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,落实财税优惠政策,保障文化产业用地等举措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。“规划”提出的鼓励扶持创意设计精品、大力支持原创影视产品、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、加快构建文化众创空间等体现出鼓励创新的鲜明导向。在人才队伍建设上,“规划”明确培养、引进与激励相结合的方式,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。
“十二五”以来,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,产业结构不断优化。文化产业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%,增加值年均增幅超过30%,总量、增速、占比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。建成了一批大型文化基础设施,培育了一批骨干文化企业,打造了一批文化产业品牌,大禹文化产业园区跻身国家级,文化创造活力得到有效释放,文化产业发展的“蚌埠探索”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案例,在全国范围推广。
为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,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培育蚌埠文化产业新动能,厚植蚌埠文化产业新优势,着力推进文化繁荣发展,推动建设创新型文化强市,根据《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》,我市精心编制了《蚌埠市“十三五”文化产业发展规划》(以下简称“规划”)。
据了解,“规划”实施期限从2016至2020年,规划区域涵盖市区及三县,“规划”明确了“十三五”期间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指导思想: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、四中、五中、六中全会精神,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,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,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,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,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,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以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,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,全面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,在转型发展中闯出新路,在促进蚌埠“建成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全面迈入全省第一方阵中发挥文化产业的价值引领和产业支撑作用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市文化产业将深入贯彻统筹协调、融合创新、龙头带动、品牌引领、人才兴文五大发展战略。在发展目标上,“规划”明确:到2020年,基本建立特色鲜明、重点突出、布局合理、链条完整、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,大禹文化产业园区成为全国一流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示范区,文化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,文化产业主要指标、整体水平、综合实力全面稳居全省第一方阵,基本建成文化强市。
“规划”提出,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实力更加强劲,产业发展继续保持中高速,投资年均增长15%,增加值年均增幅力争达到25%,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%,总量和占比稳居全省前三。新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显著提高,文化产业结构逐步优化,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。产业布局更加科学,形成“一园、一轴、一带、三区、多点”的产业空间布局,逐步实现蚌埠市主城区和怀远、五河、固镇等三县文化产业一体协同发展。产业体系更加合理,重点发展创意设计、文化信息传输、文化产品设备制造、文化旅游等八大文化产业门类。培育年收入达百亿元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航母1户,年收入达50亿元的龙头文化企业2-3户,年收入达10亿元的重点文化企业10户,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量年均增长10%以上。发展载体更加多元,重点打造国家级大禹文化产业园,建成全国优秀文化产业示范园区。争创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,省级文化、广电、新闻出版等园区(基地)力争增加到10个。争创2个文化旅游强县(区)、2家省级以上全域文化旅游示范区。推进文化产业项目更多进入省、市重点项目库,投资总额达到500亿元。市场体系更加完善,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达到25%,建成皖北及淮河流域文化产品集散地。文化贸易实现新突破,力争文化对外贸易额实现翻一番,提升蚌埠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。
“规划”还明确“十三五”期间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重点任务,未来几年,我市将继续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,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依托蚌埠文化资源、产业基础、交通区位和创新人才优势,聚焦八大主导产业,加速产业融合,培育新兴业态,延伸创新链条,壮大市场主体,优化功能布局,完善市场体系,加快转型升级,实现提质增效。
为确保“规划”顺利实施,我市还明确了保障措施,要求各县区及相关部门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机制,完善统计体系,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,强化协作,共同推动各级文化产业政策落实、项目落地、工作落细。通过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,落实财税优惠政策,保障文化产业用地等举措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。“规划”提出的鼓励扶持创意设计精品、大力支持原创影视产品、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、加快构建文化众创空间等体现出鼓励创新的鲜明导向。在人才队伍建设上,“规划”明确培养、引进与激励相结合的方式,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。
- 上一篇: 怀远打造全省最大自行车生产基地
- 下一篇:污水处理费明年1月1日起调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