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商“快跑”物流不能再“慢递”

发布日期:2015年11月10日 浏览:731次
  明天就是“双11”,阿里巴巴旗下大数据物流平台菜鸟网络预计包裹量将达3.75亿件,远超2014年的2.78亿件。去年“双11”包裹就“消化”了10到15天,今年的包裹量更加考验全国物流处理能力。除了增购专机、增加人手外,“互联网+”带来的疯狂购物只能用“互联网+”来解决物流问题。

  搭上电子商务的快车,物流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之一。目前,我国铁路货物发送量和周转量、港口吞吐量、道路货运量、电子商务市场规模、快递业务量等均居世界第一,物流量暴涨造成物流业诸多堵点:一是传统物流业系统性不强,网络化程度低,库存管理能力弱,运营成本高企;二是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信息不共享,交通运输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,“出海”“下乡”能力严重不足,一方面尚未形成全球物流和供应链体系,进出口物流服务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外跨国物流企业,另一方面农村物流建设缺乏有效整合,“最后一纳米”还未突破;三是创新动力不够,研发投入低,商业模式、组织创新、技术创新、管理创新滞后,尚未进入以创新引领的发展阶段。显然,传统物流业相对粗放的增长方式落后于“互联网+”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,亟待转型升级。

  “互联网+”加速“快跑”,快递等物流业不能再“慢递”。近日,国务院印发《关于促进快递业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“鼓励快递企业充分利用移动互联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信息技术,优化服务网络布局,提升运营管理效率,拓展协同发展空间,推动服务模式变革,加快向综合性快递物流运营商转型”。这为“互联网+物流”指明了发展方向和路径。发展物流业,关键在于提高效率、降低成本、改善服务体验。随着包容、共享、开放、创新的理念不断融入到各个行业,在移动互联、大数据等技术加速发展形势下,车辆、仓储等有形设备设施在物流竞争中的关键性有所下降,系统数据、服务平台的竞争价值越来越凸显。“互联网+物流”并不是简单的相加,关键要把“互联网+”思维运用到物流领域,大力发展物联网,将物流的特征、优势更好地体现出来,从技术、设备、商业模式等诸方面改变传统物流业的运作方式和效率水平。这不仅要求企业积累并有效利用更多更准确的数据预测物流需求,也对物流信息化、可视化和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
  整合资源,优化流程,用“信息流”指挥物流。物流提速要充分利用好大数据。互联网时代,大数据应用使物流企业之间、电商与物流行业之间形成联动。物流企业既可以通过销售数据预测订单产生的规模、方位、物流路径,提前配置资源,减少库存,也能够帮助电商调整营销方案,从货源端减少物流系统压力。比如,菜鸟网络通过天网预警雷达和物流路径优化,让物流公司实时掌握整张物流网络每个环节的“未来包裹量预测”和“繁忙度实况预警”,就可以有效进行物流管理与投送。物流提速要加强平台建设与管理。建立平台就是让每个物流企业把优势资源放到平台上共享,以此带动全行业利润增加。近日,国内首家省级“互联网+高效物流”云平台在内蒙古上线,通过产品终端直达客户,解决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。事实上,不仅是物流公司,甚至司机个人都能利用平台规划货运需求,提高劳动效率。浙江嘉兴一家物流公司开发的APP产品,能帮助货车司机用手机查询货车位置、加入“我的车队”、发起运输任务,在企业与货车之间实现快速无缝对接。不难看出,数据化、智能化、信息化、去中心化、平台化已成为物流业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。

  推进组织创新,转变行业生态。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创新与融合,“互联网+”对物流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就是加快物流组织模式向供应链转型升级,物流的功能从过程执行者变为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。在“互联网+”影响下,不同行业打破界限、相互碰撞,催生新模式、新业态。一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的O2O模式。物流是电商与客户直接接触的重要环节,去年苏宁让遍布全国的1600家实体店成为它的物流配送网点,为线上销售提供落地化的本地服务,成为竞争中胜出的关键一招。二是物流与电商融合加速。苏宁、国美、京东等电商纷纷投入巨资建立和完善物流网络,部分企业获得快递牌照,自有物流配送体系向社会开放。三是供应链向多领域延伸。由于物流拥有众多资源,借力“互联网+”很容易向数据、金融、流量、营销等多种业态延伸,比如物流与金融融合,物流企业介入代理采购和分销业务,借助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一体化服务,明显提升物流业对整个供应链的适应能力。

  面对速度和体验的双重需求,只有坚持“用户至上”,让服务更贴心、配送更快更专业,才能赢得消费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