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环境好了 日子美了 咱们心里甜滋滋
发布日期:2018年01月17日
浏览:1241次
蚌埠新闻网记者靳瑾
“老话说‘走千走万,不如淮河两岸’。我看现在要改改,叫‘走千走万,还是淮河两岸’。”2018年1月3日,王林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,正赶上新年第一场大雪。呼吸着故土清冽的空气,他竖着大拇指说,离家在外十几年,蚌埠比记忆中的样子更美了:“环境比以前整洁多了,而且树多了,公园也多了,好!”
王林是龙子湖区李楼乡人。顺着他的脚步,是干净整洁的道路、房前房后绿树成荫。特别是过去田间地头、房前屋后、道路沿线堆积的陈年垃圾都清运一空。环境清爽,人也舒爽。
不止是李楼乡,在我市各个乡镇的大街小巷,大家都切身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。而这也是市行政执法局2017年深化美丽乡村建设,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、污水、厕所专项整治“三大革命”民生工程带来的成果。通过引进社会资本,稳步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市场化运作,目前三县六区11个市场化项目共完成投资21.72亿元,覆盖农村人口258.52万。
市行政执法局市容科科长何啸黎介绍说,今年我市开展了农村陈年垃圾歼灭战,在全市57个乡镇、914个行政村开展全域集中清理;并提前完成了全市六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的排查整治工作;还建立和完善了农村环卫保洁队伍,合理布局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站、收集点、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,科学配置生活垃圾收运车辆,逐步改造或停用露天垃圾池等敞开式收集场所。“三县六区全部通过了农村垃圾省级验收。”何啸黎说,没有了“垃圾围村”,城乡环境的“颜值”提升了,群众纷纷点赞。
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,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2017年以来,市行政执法局、环保局等部门狠抓大气污染治理,持续推进水、气和土壤污染防治,全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民生工程,努力改善城乡居民人居环境,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。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的空气为例,2017年前十一个月,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62.3%,PM2.5和PM10浓度较前年同期都有所下降。
“我们开展了蓝天行动,大力整治工业废气、城市扬尘、机动车尾气和餐饮油烟污染,城市中环线内7家商砼企业全部关停,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。”市环保局副局长陈运介绍说,2017年我市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,全面深入的实施大气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,全市的环境质量稳步改善,人民群众的环境获得感不断提升。
数字是最好的证明。2017年1到11月份,淮河干流蚌埠段总体水质类别为III类,境内淮河支流五个监测断面水质类别均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,7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%,12个地下水保护点位水质全部符合国家考核要求;降水未出现酸雨;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68.6分贝,整座城市更加美丽宜居。
有了好环境,还要好房子。作为全国首批棚户区改造试点城市,我市将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作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,2016年底在全国率先完成老工业基地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的目标任务,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。“截至目前,我市共改造集中连片棚户区、城中村247个,建设安置房1280万平方米,89000户已回迁安置。”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,2017年我市还首次将农业转移等非户籍家庭纳入保障范围,并进行了市本级农业转移人口专项配租摇号,帮助更多人群实现了“安居梦”。
与此同时,我市也在着力打造蚌埠的山水名片,开展城市增绿提质行动,建成了一大批城市游园和绿地。“2017年新建街头绿地、游园20个,新增园林绿化面积344万平方米。”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,目前我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.02%,人均公园面积13.03平方米,城市真正融入了自然之中。(完)
“老话说‘走千走万,不如淮河两岸’。我看现在要改改,叫‘走千走万,还是淮河两岸’。”2018年1月3日,王林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,正赶上新年第一场大雪。呼吸着故土清冽的空气,他竖着大拇指说,离家在外十几年,蚌埠比记忆中的样子更美了:“环境比以前整洁多了,而且树多了,公园也多了,好!”
王林是龙子湖区李楼乡人。顺着他的脚步,是干净整洁的道路、房前房后绿树成荫。特别是过去田间地头、房前屋后、道路沿线堆积的陈年垃圾都清运一空。环境清爽,人也舒爽。
不止是李楼乡,在我市各个乡镇的大街小巷,大家都切身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。而这也是市行政执法局2017年深化美丽乡村建设,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、污水、厕所专项整治“三大革命”民生工程带来的成果。通过引进社会资本,稳步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市场化运作,目前三县六区11个市场化项目共完成投资21.72亿元,覆盖农村人口258.52万。
市行政执法局市容科科长何啸黎介绍说,今年我市开展了农村陈年垃圾歼灭战,在全市57个乡镇、914个行政村开展全域集中清理;并提前完成了全市六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的排查整治工作;还建立和完善了农村环卫保洁队伍,合理布局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站、收集点、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,科学配置生活垃圾收运车辆,逐步改造或停用露天垃圾池等敞开式收集场所。“三县六区全部通过了农村垃圾省级验收。”何啸黎说,没有了“垃圾围村”,城乡环境的“颜值”提升了,群众纷纷点赞。
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,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2017年以来,市行政执法局、环保局等部门狠抓大气污染治理,持续推进水、气和土壤污染防治,全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民生工程,努力改善城乡居民人居环境,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。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的空气为例,2017年前十一个月,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62.3%,PM2.5和PM10浓度较前年同期都有所下降。
“我们开展了蓝天行动,大力整治工业废气、城市扬尘、机动车尾气和餐饮油烟污染,城市中环线内7家商砼企业全部关停,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。”市环保局副局长陈运介绍说,2017年我市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,全面深入的实施大气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,全市的环境质量稳步改善,人民群众的环境获得感不断提升。
数字是最好的证明。2017年1到11月份,淮河干流蚌埠段总体水质类别为III类,境内淮河支流五个监测断面水质类别均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,7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%,12个地下水保护点位水质全部符合国家考核要求;降水未出现酸雨;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68.6分贝,整座城市更加美丽宜居。
有了好环境,还要好房子。作为全国首批棚户区改造试点城市,我市将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作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,2016年底在全国率先完成老工业基地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的目标任务,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。“截至目前,我市共改造集中连片棚户区、城中村247个,建设安置房1280万平方米,89000户已回迁安置。”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,2017年我市还首次将农业转移等非户籍家庭纳入保障范围,并进行了市本级农业转移人口专项配租摇号,帮助更多人群实现了“安居梦”。
与此同时,我市也在着力打造蚌埠的山水名片,开展城市增绿提质行动,建成了一大批城市游园和绿地。“2017年新建街头绿地、游园20个,新增园林绿化面积344万平方米。”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,目前我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.02%,人均公园面积13.03平方米,城市真正融入了自然之中。(完)